空氣品質指標與標準:一次看懂 PM2.5, CO₂, TVOC 及應對方法

我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度過,但您是否真正了解所呼吸的空氣品質?室內空氣污染可能比戶外更嚴重,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、舒適度和工作效率。了解常見的空氣品質指標(IAQ)及其國際標準,是改善室內環境的第一步。

室內空氣品質指標 × 國際標準對照表

以下整理了幾個關鍵的室內空氣品質指標、國際建議標準值以及超標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:

 指標 說明 國際/建議標準值 超標可能健康影響
PM2.5
(細懸浮微粒)
直徑≤2.5µm,可穿透肺泡進血液 WHO年均: < 5 µg/m³
(台灣環保署: 15 µg/m³)
呼吸道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肺癌風險↑、影響孩童發育
PM10
(懸浮微粒)
直徑≤10µm,易卡在上呼吸道 WHO年均: < 15 µg/m³ 鼻炎、支氣管炎惡化、氣喘發作
CO₂
(二氧化碳)
室內通風指標,反映人流與換氣效率 ASHRAE建議: < 800 ppm (舒適)
> 1,200 ppm (需改善)
頭痛、疲勞、專注力↓、病毒傳播風險↑
TVOC
(總揮發性有機物)
化學污染總量指標 (油漆、膠水、清潔劑等) 德國UBA: < 300 µg/m³ (良好)
> 1,000 µg/m³ (需改善)
頭痛、噁心、免疫力↓、長期損害肝腎/神經
O₃ (臭氧) 部分設備或UV產生,過量有害 WHO: < 100 µg/m³ (8hr平均) 呼吸道刺激、咳嗽、氣喘惡化
NO₂ (二氧化氮) 主要來自燃燒源 (車輛、瓦斯爐) WHO年均: < 25 µg/m³ 氣喘惡化、呼吸道感染、肺功能↓
菌落數 (細菌/黴菌) 空氣中微生物濃度 台灣建議: 細菌<1,500 CFU/m³
台灣建議: 黴菌<1,000 CFU/m³
感染風險↑、過敏、免疫系統負擔
溫度 舒適度與能源效率指標 建議: 20°C – 26°C (室內) 影響舒適與生產力
相對濕度 影響黴菌生長與舒適感 建議: 40% – 60% 過高助長黴菌/細菌;過低乾燥/過敏

🧠 **小提醒:** PM2.5、CO₂、TVOC 是 ESG 報告與現代室內環境標準中最常被監測的三大關鍵指標。O₃、NO₂ 和菌落數則是醫療、教育、食品等行業特別重視的管理項目。維持適當的溫濕度不僅關乎健康,也能有效節省能源。


空氣品質指標超標應對措施表

了解標準後,下一步就是知道當指標超標時該如何應對。這份表格提供您快速的處理指引:

指標 超標情境參考 應對措施  補充說明
PM2.5 > 5 µg/m³(WHO)
>15 µg/m³(台灣)
  • 增加新風換氣(若戶外空氣好)
  • 啟動高效 HEPA 空氣清淨機
  • 減少室內揚塵活動
戶外霾害嚴重時應緊閉門窗,依賴機械通風與淨化。
CO₂ > 800 ppm(不適)
> 1,200 ppm(急需改善)
  • 立即開窗/門通風
  • 降低室內人員密度
  • 啟動/增強換氣設備
高 CO₂ 易致病毒傳播,注意會議室、教室等密閉空間。
TVOC > 300 µg/m³(輕微)
> 1,000 µg/m³(立即處理)
  • 找出並移除/隔離污染源(新家具/油漆/清潔劑)
  • 加強通風換氣
  • 使用活性碳/-OH等技術設備
新裝潢後特別容易超標,應加強處理並避免長時間停留。
O₃ (臭氧) > 100 µg/m³(WHO 8hr)
  • 立即停止產生臭氧的設備(部分舊型清淨機/消毒機)
  • 加強通風使其逸散
室內應避免使用會產生高濃度臭氧的設備,尤其有人時。
NO₂ (二氧化氮) > 25 µg/m³(WHO年均)
  • 減少燃氣爐具使用
  • 加強廚房排氣通風
  • 檢查燃燒設備效率
烹飪時務必開啟抽油煙機。
菌落數 > 1500(細菌)/1000(黴菌) CFU/m³
  • 控制濕度(40-60%)
  • 清潔空調/環境
  • 使用具殺菌功能設備(如-OH)
醫療、食品場所需定期監測。注意潮濕角落。
溫度異常 > 26°C 或 < 20°C
  • 檢查空調設定與效能
  • 調整建築隔熱/遮陽
  • 適度通風
影響舒適度、生產力及能源消耗。
濕度異常 > 60% 或 < 40%
  • 使用除濕機/加濕器
  • 調整空調除濕設定
  • 檢查漏水/通風
高濕易長黴/塵螨;低濕易乾燥/過敏。


結論:主動管理,健康呼吸

了解這些空氣品質指標及其標準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採取有效的管理措施。除了基本的通風與清潔,選擇像 EcoDynamics 這樣能夠主動處理多種污染物(包括傳統濾網難以處理的 VOCs、病毒、細菌及表面污染)的先進空氣淨化技術,才能更全面地保障您和家人的呼吸健康。

想了解 EcoDynamics 如何幫助您改善特定空氣問題嗎?
返回網誌